她在零下十度帐篷里住了一个月,双手冻裂还在为陌生人配送物资,网友扒出身份后全网沸腾:原来是央视黄金档的她
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,大连街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志愿者。
零下十度的严寒里,她在家门口搭起临时帐篷,一住就是一个月。每天穿梭在社区楼栋间,为隔离居民配送物资、测量体温,双手被冻得开裂流血,却从不叫苦。
社区书记后来回忆:“她从不提自己是干什么的,总抢着干最累最危险的活。”直到有居民拍到照片发到网上,大家才发现——这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志愿者,竟然是央视黄金档里那个熟悉的面孔。
马藜。
这个名字或许你见过,在那些正午阳光般温暖的央视剧里。不是惊艳的女主角,也不是流量明星,但每次出现,都能让人记住她演的那个角色。当网友们扒出这位“神秘志愿者”的真实身份时,评论区瞬间沸腾:“原来是她!”
可她只是淡淡回了一句:“那天我只是个普通志愿者。”
一句话改变的命运轨迹
故事要从很久以前说起。小学时的一场话剧《丑小鸭》,台下的老师随口说了句“这孩子有感染力”。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,在小女孩心里埋下了种子。
父母都是普通人,却舍得为女儿的梦想掏空家底。母亲省吃俭用送她学舞蹈声乐,说过一句让马藜至今难忘的话:“咱家没背景,但只要你肯努力,哪都能发光。”
初中那些年,别人还在被窝里赖床,马藜已经在5点的闹钟声中起身练功。周末被各种培训班占满,身体撑不住晕倒过,但从没想过要停下来。
现在想想,那时的她已经懂了——平凡人要想不平凡,就得比别人多走几倍的路。
北京城里的深夜苦读
2006年,马藜带着家里东拼西凑的钱来到北京,挤进电影学院的进修班。理想总是美好的,现实却会给人重重一击。
为了生存,她在小餐厅当服务员,一天站10个小时。深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,室友们早就睡了,她还要在微弱的台灯下啃那些厚厚的表演理论书。室友后来说:“她嘴里总念叨着‘演不了主角,就从配角里偷师’。”
跑剧组的日子更辛酸。被导演拒绝了快一百次,每次试镜失败她都要写下总结,琢磨哪里还能改进。最困难的时候,连续一个月只能啃馒头就咸菜,但挣来的每分钱都舍不得乱花,全部投入买戏剧资料。
那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坚持,其实都在为未来的路做铺垫。生活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地折磨一个人,要么把你压垮,要么让你变得更强。
泡在泥水里拍戏到发烧
2017年的《十里香大酒坊》成了马藜的转折点。为了演活农村女性“陈小妹”,她提前三个月跑到四川农村体验生活。酿酒、挑担、学方言,练习挑水把肩膀都磨破了皮。
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场雨戏。马藜在泥水里反复拍了整整一天,后来发起烧来还咬牙坚持。导演刘家成至今提起来都感慨:“观众后来夸她‘把农村姑娘的朴实演活了’。”
面对夸赞,马藜的反应很平淡:“我又不是天生会演戏,只能笨鸟先飞多下功夫。”
就是这份认真劲儿,让央视的导演们开始关注她。有些时候,机会真的只给那些做足准备的人。
李雪健的眼神里学到的道理
《希望的大地》剧组里,马藜遇到了人生中重要的老师——李雪健。那时李老师已经生病,说话都困难,但依然坚持亲自配音。马藜每天提前到片场,悄悄给前辈准备润喉茶,还主动调整自己的节奏配合老师。
有一场情绪戏,李雪健没说话,只是用眼神示意她“收着点演”。就那一个眼神,马藜瞬间明白了什么叫“不动声色比歇斯底里更有力量”。多年后回想起来,她还是会红了眼眶:“李老师用行动告诉我,演员这个职业需要敬畏。”
跟这些老戏骨搭戏,马藜收获的不光是演技,更是对这个行业的重新理解。
20万块钱的匿名捐款
很少人知道,马藜这些年一直在做一件事——匿名捐款。
她常年参与“免费午餐”公益项目,给甘肃山区小学捐了20万建食堂,坚持不留名字。直到学校寄来感谢信,这事儿才被曝光。工作人员透露,每次她都强调“别写我名字,让孩子们吃上热饭就行”。
还有一个云南的贫困女孩,马藜资助了她整整五年的学费。不光给钱,还坚持手写信鼓励孩子。其中一句话特别打动人:“读书未必能改变命运,但能让你看清楚脚下的路该怎么走。”
粉丝们知道这些事后,给她起了个外号叫“正能量姐姐”。马藜听了只是笑:“我就是做了个普通人该做的事儿。”
网友攻击长相后的神回复
在这个看脸的时代,马藜因为长得普通经常挨骂。网友们毫不客气:“就这样子还能演女主?”
她的回应简单粗暴,直接发微博:“谢谢提醒,不过我演的是角色,不是我自己。”还特意配了张素颜排练的照片。
经纪人劝她删掉,怕引起争议。马藜却说:“年轻人需要知道,自信这东西不是靠长相撑起来的。”后来她还发起了“平凡面孔联盟”的话题,鼓励粉丝们接受自己的平凡。
这种豁达,比什么精致的妆容都更让人动心。
陪年轻演员对戏到凌晨
《幸福里的春天》剧组里有个年轻演员,因为台词功底不行总是NG。大家都觉得挺烦的,马藜却主动提出陪他对戏,一直练到凌晨。
她教给年轻人的方法很实用:“把台词画成逻辑图,就像讲故事一样自然。”拍戏间隙,她总是带些小零食分给年轻演员们,笑着说“肚子饱了才有力气演戏”。
那个年轻演员后来专门发微博感谢:“藜姐让我感受到了这个行业的温度。”
马藜觉得这很正常:“这个行业需要传承,当年那些老戏骨也是这样帮我的。”
为了演会计真的去考证
马藜的自律程度有点夸张。十年来每天早上准时起床练声、看剧本,雷打不动两小时。手机里找不到任何游戏APP,只有电子书和表演视频。
《我和我的三个姐姐》里她要演个会计,为了演得像那么回事,居然真的去考了初级会计师证书。剧组的人都笑她:“这是被演戏耽误的财务啊。”
有记者问她为什么总能接到央视的戏,她的回答很朴实:“电视台需要的是配得上观众的演员,而不是网红。”
央视的导演们这样评价她:“马藜最好的作品就是她自己——用最平凡的外表,演出了最不凡的信念。”
现在回头看,马藜这些年走过的路其实不复杂。在一个追求快速成功的时代,她选择了最笨但也最踏实的方法——一步一个脚印。
没有惊艳的外貌,没有强硬的关系,没有爆炸性的话题。她只是用最朴素的方式坚持着自己的梦想,用最真诚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个人。
或许这就足够了吧。真正发光的人,从来不是因为站在聚光灯下,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光源。
上海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